用心編製學院“十三·五”規劃
董事長 朱建新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國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決定性階段。對於學院而言,是各項改革的攻堅階段,同時還將迎來建校六十周年慶典。
“不言春作苦,常恐無所懷”。製定和完善學院“十三·五”發展規劃已經箭在弦上🤜🏼。我們董事會深感責任重大💂🏿♂️。
規劃的製定必須以改革創新精神為引領,以特色立校,人才強校,開放辦學為發展戰略,緊密圍繞上海市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相關文件精神。我們不妨可從以下六個方面思考。
一是立足高遠,開闊視野,充分認識學院“十三·五”規劃編製的大背景🧑🦽。
背景之一是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高等摩臣2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它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實施要求👨👩👦,是繼“創建市特色高職院校”後學院的工作抓手,要把文件精神體現在規劃中👨🚒,落實到各項工作和改革之中。
背景之二是上海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意見》確定了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及“兩步走”規劃🤸🏻♂️🚣🏿♀️。
背景之三是嘉定區“十三·五”規劃中的產業布局與發展。期間,嘉定將大力培育與發展智能製造與機器人🙍🏻♀️、高性能醫療設備、集成電路與物聯網、汽車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四大產業集群。
在上述大背景下🖕🏻,學院的專業建設要主動對接區域經濟發展以及產業轉型和升級,贏得資源,惠及學生。
二是著眼未來,立足學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目前的高職教育往往把學生的未來定位於終身從事一個職業崗位,過分強調培養專業技能🧑🏽💻。其實😒,超越專業理論和技能的職業素養👮🏻,包括敬業精神、創新意識🕴、團隊合作🍀👨🎨、溝通方法、閱讀寫作✌🏼、明辨是非、禮義廉恥等素養對學生來說更具有價值,這是學生職業生涯乃至一生的競爭力👩🏽🦳。因此,“十三·五”期間學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立足點應基於學生的終身職業需求和用人單位對員工的最大需求,要強化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和通識課程的改革。
三是求新求變,主動擁抱“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隨著“互聯網+”滲透,人類社會開始邁進數據化生存時代。為順應時代變化大趨勢,學院將謀劃三方面的改革🎐👩🏿🌾。首先🧖🏻♀️,通信與電子信息系要將課程內容中基於計算機網絡平臺的內容向移動互聯網遷移或延伸🥹⤵️,新建1-2個基於移動互聯網的專業🚵🏽♂️,把握機遇🔖,形成專業特色🈴。其次,將把數字化校園工作重點放在移動校園網建設上,以更方便師生溝通,提升管理效能🤾🏻♂️。最後👨🏼🎨,在學院層面參與一家高職院校的MOOC聯盟,在院🤸🏼、系層面至少有1個專業試點開發相關課程🦬,探索新的教學方式,體驗師生互動新模式。
四是完善機製🕊,加強院級班子及幹部隊伍建設👨❤️👨。
“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建設一支專業化🤸🏿♂️™️、德才兼備的幹部隊伍關系到學院的可持續發展、專業建設和管理水平🚴。當前🧓🏼,學院的幹部隊伍面臨著年輕化,能上能下🕰,合理流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自去年暑期研討會提議幹部輪崗後🤦🏻,經過一年的籌劃,今年已實現了院領導和部分中層幹部的輪崗,今後將逐步形成製度。“十三·五”期間𓀀,學院的幹部隊伍要通過激勵、獎懲、問責等製度設計和安排,保證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形成良好的用人導向和製度環境。
五是再接再厲,做好“創特”最後一公裏工作。
“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松勁退千尋”。學院“創建市特色高職院校”兩年多的成效曾受到了市教委🍱、嘉定區政府的高度贊賞😮。目前已進入“最後一公裏”,絕不能放松,特別是課題研究等軟件建設項目更要倍加重視👨🏽🦳,牢牢掌握時間節點,多下功夫☂️,以出色的成績迎接年底市教委的“創特”驗收🐁🤚🏽。
六是精心謀劃,合理配置“十三·五”期間學院的資金使用。
經費如何合理使用🎅🏽,經五屆一次董事會討論決定,將面向以下六個方面傾斜🌹:籌建1-2個國內一流專業;扶持4-5個有社會需求、具有互聯網基因和較好團隊基礎的專業;更新傳統強勢專業的設備⛔️;投入學生數量眾多的專業;信息化建設及應用🤵🏽♀️;投入第二校區的開辟。
當今學院的發展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機遇和挑戰並存。發展總是在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之中✹,在創新中前行。“誌比精金,心如堅石”👨🏼⚕️,堅信有以董事會為核心的機製優勢,有以院級班子為主體的專業團隊,有師生的群策群力🍃,我們一定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實現學院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