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臣2平台

摩臣2平台網站xml地圖


福建廈門:推動黨員教育培訓工作質效雙高

  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抓緊抓好《福建省貫徹落實〈2014—2018年全國黨員教育培訓工作規劃〉實施意見》的貫徹落實,在研究製定本區實施意見的基礎上,用實招、下力氣,以開拓創新的精神不斷抓好黨員教育培訓工作,全方位地提升提高黨員教育培訓質量和效益。

  一、圍繞“政治建設”這一根本,提升黨員教育培訓政治性

  抓好“三會一課”。針對以往“三會一課”內容單一、形式固化、吸引力不足的問題,不斷改進形式、載體、內容。突出形式創新,將專題輔導和交流互動結合起來,采取輪流上黨課等方式,變“一人講”為“大家講”。如官任社區黨委推行黨員民主議事製度,把“三會”開成研討議事會、宣講會、黨員評議交流會。突出載體創新,借助新媒體工具,開展“談心式黨課”“經典誦讀”等新形式,引導廣大黨員開展互動學習交流,破解傳統國企、非公、社區黨組織中“三會一課”集中難的問題。突出內容創新,把“三會一課”和黨員關心的熱點難點結合起來,和中心工作結合起來,變“單一型”理論教育為“綜合型”立體課堂。盈翠社區第四支部把“三會一課”開到老舊小區的改造現場,支部書記鄒家鹿結合親身經歷和治理實踐講黨課,得到黨員的熱烈反響。

  抓好主題黨日。著力推進黨員對主題黨日儀式感、時代感和投入感的“三感”建設。加強儀式感,推行固定主題黨日,開展學習培訓、集中研討、黨性教育、實踐鍛煉。如在2017年“七一”建黨96周年紀念日,通過“思明先鋒”微信平臺,發出“為黨獻上7份生日禮物”的號召,開展重溫入黨誓詞、參訪教育基地、集體誦讀黨章等主題活動,有力強化了黨員意識。加強時代感,把主題黨日和時政熱點、工作實際結合起來,引導黨員在主題黨日中發揮先鋒作用。去年,根據市委推動垃圾分類減量工作的精神,在全區開展“垃圾不落地、家園更美麗”主題黨日活動,全區25000名黨員走上街頭,開展垃圾清理,發放環保倡議書,服務廈門會晤籌備,得到很好的社會反響。加強投入感,推行主題黨日輪值負責製,發動黨員根據個人興趣和愛好,承包主題黨日設計、組織協調、宣傳報道等工作,調動廣大黨員的智慧,讓主題黨日更加“活”起來。

  抓好紅色教育。把理想信念教育、黨性教育、紀律教育、道德品行教育作為錘煉黨性的關鍵內容,運用身邊的紅色資源抓好黨員教育。2018年,結合“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紅色精神耀初心”系列活動,組織黨員幹部尋訪轄內的原中共福建省委機關舊址等31個紅色遺址,製作紅色手繪地圖,邀請區級黨員領導幹部、文史專家、親歷者、黨員誌願者作為守護人,挖掘遺址內涵、講述革命故事、做好精神傳承。

  二、強化兩個保障,提升黨員教育培訓規範性

  著眼“軟件”保障,加強教育培訓規劃督查。製定教育培訓規劃。明確細化黨員教育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點任務、具體措施、組織領導等,將黨員教育培訓作為黨建工作最重要的基礎工作,切實有力推進。明確教育主體責任。把“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製度化、“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內容納入全區基層黨建工作責任清單,明確主體責任。采取述學、評學、考學等辦法,對黨員參加教育培訓的情況進行跟蹤考核,把考核結果作為評先評優和選拔使用幹部的重要依據。建立基層黨委、黨總支、黨支部書記聯系會議製度,定期、不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研究和解決黨員教育培訓中的重大問題。

  著眼“硬件”保障,加強陣地經費人員配備。加強陣地建設。建立遠程教育接收站點308個,培育12個市級遠程示範點,實現遠程教育由單一教育平臺向綜合服務平臺轉變。加強社區黨建教育場所建設,推動每個社區綜合辦公用房都不低於500平米,其中黨員教育培訓陣地均在100平米以上。分類別組建園區、商圈、樓宇等7個區域型黨群活動服務中心,加大對三安集團、林德叉車、雅瑞光學、安踏等條件較好的重點非公企業黨組織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一批非公企業黨員教育培訓陣地。全區13個點被列為全市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示範點,23個城市黨建陣地被列入城市黨建學院實訓基地,數量均居全市第一。加強經費支持。采取“區級為主投入、街道系統輔助支出”的方式,每年區管黨費中安排不少於10%的專項經費用於黨員培訓。以人均50元的標準下發社區離退休黨員和非公、社會組織黨員教育經費,街道、系統黨(工)委按照不少於區級投入的原則配套。對流動黨員管理站黨支部每年給予3000元教育培訓經費,對非公黨組織自有活動場所的,每家投入3000元以上的經費加強教育設施配備,並為其征訂《福建日報》《廈門日報》等報刊,確保黨員教育“不打烊”。加強人員力量。依托區委黨校、思明城市黨建學院,整合利用社會教育培訓資源,形成具有200多名師資的“師資庫”和500多個課題的“課題庫”,提升培訓層次。舉辦“社區書記講壇”,每月確定一個主題,邀請社區黨組織書記主題演講、講授黨課、現身說法,促進理論學習、實踐幫帶。

  三、凸顯三化特色,提升黨員教育培訓實效性

  教育平臺多樣化。流動送學。建立124個輪訓課堂,重點培育育秀論堂、陽臺山社區學堂、前埔南社區雨露課堂等3個優秀輪訓課堂,創設黨員流動課堂、培訓超市、區街理論講師團等平臺載體,深入社區、機關、企業、摩臣2送學送教,做到教育培訓“零死角”。全區各級黨組織每年組織各類黨員培訓超過600場,做到每名黨員每年至少培訓一次。異地訪學。組織黨務幹部、重點企業黨組織書記外出到北上廣、長三角、珠三角學習先進地區教育培訓,拓寬發展視野,學習先進經驗。在“七一”等重要節點組織黨員外出到延安、古田等紅色聖地學習,強化黨性意識。互動促學。采取“現場觀摩、經驗交流”的模式,分批組織基層黨員參觀學習全市、全區黨建工作示範點,加強教育引導和典型引導。建立“新鋒匯”平臺,面向全區1000余家非公企業、社會組織黨組織,開展思想教育、黨務培訓、企業管理、文化體驗等活動,加強非公企業、社會組織黨員的業務素質和人文素養。

  教育手段信息化。網站教育平臺。在全區各街道、各系統建成11個黨建網站、98個社區門戶網站,設置社區黨建、黨員教育、黨務公開、社區文化、社區小喇叭、服務指南等板塊及相關服務鏈接,搭載黨員學習材料、黨建工作信息和黨務工作內容,實現學習教育精準推送。互動教育平臺。建立區級“思明先鋒”微信公眾號,每周推送1到2期學習主題,采用音頻、視頻、圖文結合形式,利用“微”媒體個體性、及時性的特點,講述黨員群眾身邊好故事,傳播黨的好聲音,廣受全區黨員群眾認可和好評。該微信公眾號峰值粉絲數已突破11萬。建立10個街道和98個社區的微信、微博、短信群發平臺,第一時間發布教育培訓最新內容,增強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誌願服務平臺。開發啟用全省首個“黨員誌願服務APP”,實現“居民點單、街居發單、黨員接單、積分兌換”的項目供需對接,764個黨支部的6500名在職黨員在線認領2849個服務項目,促進黨員教育服務一體化。

  學做結合長效化。以學促用。註意把黨員教育融入到促進發展的全過程中,引導黨員立足本職,發揮作用。每年選派年輕黨員幹部到區信訪局掛職4到6人次,每年接收約144名廈大學生黨員到社區掛職,通過強化基層鍛煉,提高處理實際問題能力。成立黨員幹部拆遷工作組,在征地拆遷一線發揮示範帶動作用,確保中心任務順利推進。組織非公企業黨員“比貢獻、比技能、比守法、比誠信”的“四比”活動,國有企業黨員“幫企業把好發展方向、幫企業凝聚創業合力、幫企業化解矛盾糾紛、幫企業協調外部關系”的“四幫”活動,引導黨員爭當骨幹、起表率、做示範。2014年以來,全區共設置2417個“黨員示範崗”、1663個“黨員先鋒崗”和115個“黨員責任區”。以學促行。開展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為群眾服務活動,發動區直機關,區屬企事業單位,街道大黨工委、社區大黨委成員單位的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主動深入居民家中提供服務。建立350多個小區黨支部,超過8000名黨員加入居住地小區黨支部,在服務居民群眾、建設美好家園中發揮了模範帶頭作用。在廈門會晤籌備中設立臨時黨支部72個,成立黨員突擊隊251支,帶領逾25000名黨員凝心聚力、奮戰一線,完成了占全市80%以上的“兩違”拆除和立面整治任務,以及核心區域、重點區域的群防群治任務。以學促創。註重培育典型、樹立導向,加大對優秀黨組織、黨員先進事跡的宣傳力度,引導基層組織爭創一流業績。2014年以來,全區共有1人次獲評“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9個獲評“福建省先進基層黨組織”、30個獲評“廈門市先進基層黨組織”,15人次獲評省、市“優秀共產黨員”,18人次獲評省、市“優秀黨務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