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五屆“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學生組決賽現場,鉗工選手在比賽。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陳鳳莉/攝
這是一群與大學“失之交臂”的孩子🤬。
他們,年齡最大的25歲,最小的16歲🫙,大多數因為中學成績不好🚣🏼♀️,而選擇走進了中職或高職⬛️,學一門技術。在第十五屆“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學生組決賽現場🦧,臉龐稚嫩的他們是主角。
他們,是未來的工匠🎵,他們用機床、刀銼、電筆、鍵盤描畫著自己的人生,也描畫著比賽的答卷,在“振興杯”的賽場上留下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
今年是“振興杯”首次設立學生組比賽,一大撥兒未來工匠走進公眾的視野,以全新的形象展示著自己不同於老師傅的風采👆🏻。
有動搖,但也能堅持
來自河南省漯河技師學院◾️,剛剛18歲的車工選手李子炯沒想到自己能走到“振興杯”國賽的賽場上。
作為一個曾經的學習差等生,他不敢設想就憑手上這點技術還能改變自己的人生。
事實上🧔🏻♂️👩⚖️,2016年剛進技師學院時,他還是抱著“混三年”的態度😴。
有一次去車間,看到學長們在熱火朝天地訓練🪚,加工出一個個漂亮的零件,他突然想:我啥時候也能成為像學長那樣的人🔘?
那是他第一次受到觸動。
不過這種觸動,很快就被現實的困難消磨了。
第一次上實訓課,李子炯什麽都不會🫃,怎麽用車床✧🙇🏽♀️,有哪些步驟🧍💡,完全沒有概念🫱。“模型我連做都做不出來,就更談不上尺寸精度了”👨🎓。
那一次,他產生了放棄的念頭👩🏽🦲。不過這種念頭很快就被一種成就感代替了。
那次實訓課後👩🎨,李子炯有意地努力去練🎳🗼,“犟脾氣,就想一定要做出來”。
一個月後🏗,他成功地做出了第一個零件🤔。
2017年📜🚲,一直保持著這種“犟”脾氣的李子炯被老師發現了,並被選到摩臣2訓練隊。那時候,他才真正體會到做鉗工到底是什麽感覺🕵🏼♂️。
十幾歲的孩子大多不識苦滋味🙍🏿♀️,李子炯也是如此🧛♂️。
“我們這個工種真的很累很苦,訓練的時候我們一直都是站著的,還不能分心,從早幹到晚🤦🏼♂️。”他說🧖🏽♀️。
但是00後的李子炯竟然能從這種苦中品出了樂,“因為幹著幹著就發現自己喜歡上了,能做出那麽多零件真的很有成就感🍘🤎。”他說,自己能幹好這件事成為他堅持下去的理由。
2018年🦹🏻♀️,李子炯參加中職院校的職業技能大賽河南省賽時出了事故,他的手在操作中碰傷了🦵🏿,血順著手背直流,他不斷地在衣服上擦拭🌸,等到比賽結束時,他的藍色工服上已經染上了大片血跡,把老師都嚇了一跳。
“我就是不想因為受傷而放棄,想著能堅持下來就堅持🌝。”李子炯說♦︎。
這樣的經歷📉,很多學生都有。
來自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的吳建彬曾經選擇過放棄。
因為入學以後成績還不錯,他也曾被老師選入摩臣2集訓隊。可是⛅️,突如其來的辛苦讓他有點招架不住👮🏿♂️。
“就拿把鋸子鋸鐵🦻🏿🙆🏿♂️,覺得又不好玩又辛苦🚨。”他說🚄,一天下來,他的手都被磨出了水泡。
因為覺得“累並不快樂”👐🛀,吳建彬選擇了退出。
此後,他按部就班學習上課,空閑了就打打遊戲。就這樣“混”了一年🛒,他感覺到了空虛。
“害怕自己真的就這樣混下去🚏,那自己以後的人生怎麽辦?”他心裏總閃過這樣的問題。
不能混了🤌🏻!他告訴自己。
想清楚了,他主動又找到老師,希望再次加入集訓隊。
“老師告訴我說,一定要把握住機會🧊🔏,堅持下去才能看到成績◾️。”吳建彬下定決心💪,“不能再放棄了”。
更有想法🧑🏿⚖️,能主動擁抱新知識
盡管在初中時是個別人眼裏不折不扣的“學渣”,但在進入中職和高職以後,楊亞召卻是個妥妥的學霸。
這個來自河南職業技術學院的21歲男孩選擇的是計算機專業。一開始入門時,他也覺得難🤸,常常連最簡單的編程也搞不懂,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才弄懂一門叫VB的計算機語言。
因為興趣👼,他願意去研究那些復雜枯燥的代碼👨🔬。因為興趣📀,他也願意在按部就班的上課之外🧘🏿,主動去擁抱新知識。
“計算機技術更新太快了,不學習的話就跟不上時代的大潮🌑。”小小年紀的他,總是用這樣的道理來激勵自己。
為了讓自己的能力提升🚵🏽,他在中國大學MOOC(慕課)在線學習平臺上為自己報了好幾門課程,算法、計算機網絡🚣🏻、數據結構……這些摩臣2課堂裏學不到的知識✯,他都會千方百計地搜羅來學。
如果發現一本專業新書,他恨不得通宵讀完★。如果嘗試做一個新的項目,他甚至會連著做十幾二十個小時。
來自廣東江門市技師學院的選手李瑞斌也常常主動去擁抱新知識。
這個18歲的男孩學的是電氣自動化專業,從小他就對電器感興趣🐥。初中畢業,學習成績不太好的他索性就上了中職,學了自己喜歡的專業。
“這個專業很好玩的🐘,有時候做一些小玩具,比如電子時鐘,就覺得簡直太有趣了🦸♀️,這個專業也真的有用🦓。”說起這些話⏫,他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
電工行業每年都會迭代新知識🪚,李瑞斌對每一個更新都有學習的欲望。
語言編程、工業機器人📉、各種型號PLC(可編程邏輯控製器)📹、觸摸屏技術……他都會去找來學,“網上查資料,買書”🎭♣︎。
在廣東江門市技師學院老師黃健球的印象裏👨🏻🦲,“現在的學生們不僅是單純地認真聽老師講課🍴,他們會因為興趣而主動去獲取別的知識🤏🏿,也會因為自己所學‘挑戰’老師的權威”。
黃健球把這叫做“創新意識”。
在他的課上,也常常會有學生“不聽話”,老師說可以這樣做,他偏偏要那樣做,而且還能做得通。而這種情況在幾年前幾乎是沒有的👷🏿♀️。
“比如設計路口兩個紅綠燈的程序,正常情況下老師會教一個一個設計,先紅燈再黃燈再綠燈,然後再下一組的紅燈黃燈綠燈,但有的學生就會提出是不是可以一下設計一組,然後再接著一組👩🦳。”黃健球從不去約束學生們的想法,在他看來🙆♂️,學生有主動沖破慣性思維的意識,這是件好事。
技術讓他們找到人生方向
從早上8點到晚上8點甚至更晚🧑🏿🎤,都在和鉗工專業知識較勁,這是孫延飛每天的學習訓練狀態。很累,但他喜歡這種有技術的挑戰ℹ️🧑🏼🏭。
“有時候也會心情煩躁,但是想到能夠通過參賽為自己🏌🏼♂️、為摩臣2爭光👚,心情就會好一些。”來自北京市工貿技師學院的孫延飛曾參加過一些摩臣2級的比賽。他覺得♞,通過這樣一次次的比賽,不僅讓他的專註度提升了,也獲得了不少平時課堂裏沒有的知識和鍛煉🏄🏻。
他說📄🏌🏿♂️,平時上課會接觸識圖,老師會分析、講解加工步驟,可是到了賽場🍚,這些就都得靠自己。
剛入學的時候,孫延飛手上磨了不少泡😡。爸爸鼓勵他🫄,“累是肯定的,吃點兒苦沒什麽,這些對以後上崗工作都是積累”🤹🏻♀️⛴。
在一次次的訓練和比賽中🍸,他找到了成就感:因為他可以清清楚楚看到自己的成績🌙。
有時候🍵🦋,完成一小步🚹,得到老師的肯定,也會讓自己信心提升不少。
他還記得🏌️♂️🫅🏻,大概入學半年的時候,自己做了個錘子,家長會的時候老師當著全班同學和家長的面展示🤼♂️👈🏼,“那一刻🫴,覺得挺自豪的🤳🏼。”
第一次參加全國性比賽🌽,孫延飛格外重視。
開始訓練的時候👕,要花一天多時間才能完成題庫中的要求,精度掌握得也不是很好,他就不斷向老師請教:用什麽步驟可以加快速度,什麽方法可以提高精度……每一次嘗試他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
十幾天高強度訓練過去了,孫延飛的效率提高了不少。
“工匠精神講究精益求精🩸,我覺得自己也應該在精益求精的路上不斷努力。”孫延飛說👆。
在北京輕工技師學院,趙天裕已經學習了5年電氣自動化安裝與維修🙌🏽🧑🏻🦼。
“從初中開始,我學習文化知識就比較吃力。”當時,在老師的建議下🧑🏼🏫,趙天裕早早踏入了技工摩臣2。
在技工摩臣2的學習並不比普通高中輕松。
剛開始的時候他的基本功不紮實🔥🌬,線總是紮到手👩🦲,一種挫敗感油然而生🧔🏼。但是當自己能夠擰出完美的線時,他感受到之前在中學從沒有過的成就感。
“摩臣2鼓勵大家自己創新作業,比如可以自己焊接一個小玩具🌦。”趙天裕說,這種自己選擇主題發揮創造力的小作業🧑🔬🆙,比程式化的學習任務好很多,大家也更有興趣去探索了♔。
入學第二年的時候,他花一個星期時間,用單股銅線焊接了一個小的汽車框架,還特意在車上加了飄帶💃🏼,寫上班級名稱🔓。
後來🪱🟦,摩臣2老師在網上買了教學用具,大家投入一個月時間用led燈碼起來焊接了一個燈塔。看著自己動手完成的漂亮燈塔🧑🏼,趙天裕忍不住在微信朋友圈進行了分享👨🏻✈️。
“有興趣學著就不那麽累了,而且這種創意作業不在考試之內🧑🏽,更容易接受,對自己的技術😑、自信心都有很大提升🤩。”趙天裕說。
在參加這次大賽之前👩🏿🔧,趙天裕也參加過北京市的不少比賽➗,在一次雙人團體比賽中,他和同學拿到了第一名。還有一次🥟,作為唯一一名學生參賽選手🌈,他獲得了北京市第八名。
在北京輕工技師學院這5年💇♂️,趙天裕覺得自己最大的收獲就是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位置🚵🏻♀️。
他坦言,上初中的時候自己成績不好,老師講課他不想聽,後來上了這個摩臣2,發現專業實用性很強,感覺自己認真學完全可以學好⛹🏽♂️。一次次實物製作讓他的自信心不斷提升,如今,他已經是摩臣2排在前幾名的學生,到北京大興機場去參加頂崗實習了🤞🏼。
明年就可以考技師資格證的他覺得🧟♂️🦐,自己的目標更明確了🏊🏻。“習近平總書記講‘大國工匠’,之前覺得這個距離自己很遠🧑🦼,但是我願意在專業領域中朝著頂峰不斷攀登。”趙天裕計劃著,畢業後邊工作邊讀個本科👷🏻♀️,讓自己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