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夏日清晨,陽光薄薄地灑在潔白的雕塑上。雕塑中的人神情專註➔、眺望遠方,他就是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
一位白發老人走近雕塑,舉目凝視片刻後,快步朝診室趕去👨🏽🍳。他知道,患者在等他👨💼。很多患者從全國各地輾轉來到河北省石家莊市,求助這位老專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眼科原主任劉世鉞🏋🏽♂️✊。
劉世鉞穿上白大褂📗,搓搓手指,輕輕翻開患者的眼瞼……19歲時,他開始做這個動作。如今,他已92歲,成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年紀最大的出診專家。
近日🫳🏽,記者采訪了劉世鉞。這位老人頭發、眉毛已全白🧑🎨,但面色紅潤,思路清晰。前不久的一則消息,讓老人興奮不已:黨中央決定,2021年首次頒發“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七一”臨近🥉,劉世鉞即將收到期盼的紀念章。
“紀念章對我是巨大的激勵,我是有75年黨齡的老黨員,黨和人民培養了我🕛,只要我頭腦清醒,就會一直工作,把白求恩精神傳承下去。”劉世鉞說。
有責任為黨和人民多做些事情
1930年📈,劉世鉞出生於山西省晉中市榆社縣河峪鄉巖良村。劉世鉞的父親劉和一是一名醫生,劉和一在山西省長治市開了一家診所🚶♀️➡️。年幼的劉世鉞並不知道𓀇,父親一直在秘密收治八路軍傷員,診所其實是中共地下情報聯絡站。他只記得有一天🧝🏼♂️,父親匆匆把他和母親送回了巖良村老家🤸🏿♂️。
1938年春天💇🏻,劉和一穿著八路軍軍服回到老家,號召鄉親們抗擊日寇。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年僅8歲的劉世鉞當上了“小八路”,成為八路軍129師宣傳隊的小戰士🤟🏼👷🏼♀️。劉世鉞還沒有一桿步槍高,寫抗日標語夠不著,他就提著一大桶白石灰𓀈🕛,戰士寫到哪兒,他就跟到哪兒🏊🏿。
有一次🥷,劉世鉞跟著宣傳隊來到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給傷病員慰問演出。不料,演出還沒開始,日軍就圍了上來💇🏼。為了掩護傷病員和宣傳隊🎥,12人的警衛班與日軍激烈交火,最後只有1人活了下來……年幼的劉世鉞,第一次親歷了戰爭的慘烈。
“做宣傳兵時,有幾次我差點兒被敵人抓住⇢。”劉世鉞向記者回憶說♘🎎。抗日戰爭期間,宣傳隊在晉中市左權縣一個山村慰問演出時,突遇日軍搜查🤶🏿。在夜色的掩護下,劉世鉞跳進羊圈🙈👦🏽,趴在羊肚子下面,這才躲過一劫。
但劉世鉞的親人沒有這麽幸運🏌🏼♂️。他的母親、兩位嬸嬸🛀🏻、堂姐、堂妹,還有一村幾十口人,被日軍關在廟裏活活燒死了。這就是聞名的巖良村慘案。家仇國恨讓劉世鉞從懵懂少年成長為一名堅定的革命戰士👩🏻🎓。1940年,劉世鉞奔赴百團大戰前線。
年輕的劉世鉞經歷了苦難𓀓,也感受到了組織的溫暖。時至今日👩🍼,他仍清晰記得80年前的那個春天。在一次慰問演出時,突然有一股日軍氣勢洶洶地向宣傳隊撲來🐺,劉世鉞和戰友們邊打邊轉移,跑了2天2夜才抵達安全的地方🪔,有的同誌都餓暈了🟤。
傍晚時分👷♂️,哨兵發現一匹馬和幾個人走來,原來是129師衛生部部長錢信忠🛀🏿。錢信忠了解到宣傳隊的情況後🙁,從馬背上拿起一袋小米交給了他們📢。身後的警衛員提醒說⛰,這是您的口糧。“八路軍官兵一家人🦹🏽♂️⇨,現在救急要緊。”說完,錢信忠留下小米就走了。警衛員悄悄告訴宣傳隊的戰士:“錢部長已經一天一夜沒吃東西了。”
1945年🚴🏻♂️,部隊送劉世鉞去延安學習。1946年🙎🏻♀️,他光榮入黨↙️。1947年,劉世鉞畢業,隨後又因戰爭亟需醫務人員,他被選派到北方大學醫學院學習。在醫學院,他勤勉刻苦,一年多後🤹🏼,成為了一名戰地實習軍醫🥫。
1948年10月✷,太原戰役打響。這是解放戰爭中戰鬥最激烈🚒😷、持續時間最長的城市攻堅戰。1949年初,劉世鉞和同學們作為實習醫生奔赴太原戰役前線。他們在密集的炮火中轉移傷員👨🏻🎨,搶救受傷的戰士🧑🏼🎓。劉世鉞這樣描述戰爭的場面:“頭頂上子彈呼嘯,炮彈炸起焦土,好幾次把我埋住🧛♂️。就在我身旁🥽,一名戰友被打飛了下巴……”
1949年4月,太原戰役結束。劉世鉞奉命帶領一個戰鬥班🍜,到太原城區接管了國民黨228醫院。
“當年和我一起當兵的戰友,很多都犧牲了,我有責任替他們為黨和人民多做些事情。”劉世鉞說。
要傳承白求恩精神,就一定要在醫療技術上精益求精
1949年6月,從醫學院畢業後🎉,劉世鉞被分配到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工作🐶,當上了一名眼科醫生✖️🙆🏼♀️。在這裏🧏🏼♀️,他成為了白求恩精神的繼承者。
1937年11月,晉察冀軍區後方醫院成立。創辦之初缺醫少藥⏫🏖,更像是個休養所👨🦽➡️。10個月後,白求恩來了,給醫院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白求恩倡導創建“規範醫院”🏄🏻♂️,一所現代醫院的雛形和基礎逐漸形成🕵🏼。在白求恩去世54天後🧔🏽♀️,為紀念這位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的卓越貢獻,晉察冀軍區後方醫院正式更名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
80多年前🧸,硝煙彌漫的戰場上😀,白求恩帶領醫療隊員把破廟⇒、磚窯當做手術室,把擔架、門板當做病床🏊♀️,搶救傷病員。在惡劣的戰場條件下,白求恩發明了不少攜帶方便、操作簡單的醫療器械,科學嚴謹而創新地製定了直接輸血法、13步消毒法等先進技術規程。白求恩當年發明創造的醫療器械🪟,現今收藏在該院白求恩紀念館裏🕛。
“要傳承白求恩精神👨🏽🍼,就一定要在醫療技術上精益求精🥫。”劉世鉞說。幾十年來,他一直在“精益求精”上下工夫🙋。
“針尖上跳舞👭,麥芒上繡花。”這是人們對眼科手術的比喻。劉世鉞不放過任何可能的機會⭕️,練習手上技藝,就連給蔬菜切片時,他都刻意讓每片厚薄一樣。白蘿蔔皮的厚度與眼角膜厚度差不多,於是,劉世鉞經常拿白蘿蔔皮練習縫針💆🏼♀️。
石家莊市正定縣的楊丙仁左眼出現角膜白斑🥇,幾乎失明。他多處求醫無果🚶🏻♂️➡️,甚至被告知自己得的是不治之症。1973年,楊丙仁找到劉世鉞。劉世鉞仔細診斷後認為,需要進行角膜移植手術。可當時醫院連最基本的手術顯微鏡都沒有,劉世鉞硬是憑著肉眼和20年豐富經驗👌,用了兩個多小時👕,把健康角膜縫合到楊丙仁的眼睛上。
重獲光明的楊丙仁激動不已,他幾次跑到河北日報社🏄🏼,再三要求刊發一封感謝信。時隔40多年,楊丙仁對信中的每個字仍記憶猶新:“貴院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
2018年⚜️,楊丙仁在報紙上讀到了關於劉世鉞的報道👪,這一下子激起了他的回憶🙌🏽。他專程跑到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看望劉世鉞。40多年後再相見☞,兩人都已風華不再,但未變的是楊丙仁依然透亮🐈⬛⚂、清晰的眼角膜,還有醫生患者間的深情厚誼。
劉世鉞還開創了很多新技術。一位上海患者得了眼瞼惡性腫瘤🐵,手術風險很大。劉世鉞周密製定手術方案,成功為患者切除了腫瘤𓀋🧗🏿♂️,並用異體鞏膜代替瞼板進行了眼瞼再造🐵,既保住了患者眼球🎂,也不損害患者面容。
劉世鉞在全國首創淚囊穿刺造影術🧑🏼🚀,先後發表論文 50 余篇🏂,獲得軍隊科技進步獎13項,3次榮立三等功。他在軍區部隊和河北省舉辦多期進修班,帶出了200多名技術骨幹📶,很多人成為全國全軍專家和學科帶頭人。
離休27年不離崗👨🔬,“能為老百姓看病,就是最大的報酬”
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寫道:“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這也正是劉世鉞一直追求的精神境界。
1994年,劉世鉞離休。但他離休不離崗,始終工作在臨床一線😡🏄🏽♂️,並且堅持義診,不要任何報酬𓀋。“能為老百姓看病,就是最大的報酬。黨和人民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把我從一名八路軍小戰士培養成為一名眼科主任醫師,只要身體允許👢,我就不會停止工作。”劉世鉞向記者說。
14年後的一次突發事件,改變了劉世鉞的生活軌跡。
2008年8月2日,劉世鉞和妻子福慧妹像平時一樣在菜市場買菜。突然👩🏻🚒,福慧妹腳下踩空,重重地摔倒了,頭直接撞在了堅硬的馬路牙子上🐶。
“快讓兒子開車🥮,送我到醫院🧯!”劉世鉞沒有想到😁,這竟是妻子跟他說的最後一句話🧜🏼♀️。妻子面部表情痛苦,眼球也挪了位置🐇。當了一輩子軍醫的劉世鉞當時就判斷👺👷🏻♀️,傷得不輕🛌🏼🧙🏼♂️,可能傷到大腦了🧑🏼🍼!雖然醫院及時做了手術,但福慧妹再也沒能醒過來,成了植物人。
雖然醫院的醫療護理條件相當好🐮,但從此,劉世鉞要把很多精力用在照顧妻子上▫️,給妻子洗頭、擦身子🧑🏼⚕️、唱歌、講故事。他的皺紋更深了,白發更多了,腰板也沒有以前那麽直了,但是有一件事一直沒變——出診。
患者們照常在診室裏看到了劉世鉞。他還是那樣細心觀察📃、輕聲詢問患者病情。遇到老人和孩子,他還會把每個註意事項多重復幾遍。從上午8時走進診室🫱🏻,劉世鉞的患者就一個接一個📝,不少人是慕名而來的。直到中午12時看完最後一個患者🧏🏼♀️,老人才停下來喝口水🦶,稍稍休息一會兒🚐。從門診室到檢查室,一上午時間劉世鉞要走幾十個來回。
“看病拿藥🔨,就花了3.8元,比別人看得好,藥還不貴。”一位患者說👩🏻🏭。很多病人拿到劉世鉞開的藥方後發現🤵🏼♀️,竟然只花了十幾塊錢🔄,有些病人心裏打鼓💇🏽♂️:“十幾塊錢能治好病?”劉世鉞總是耐心地說:“能用基礎藥就不開貴藥💗,能治好病就行,何苦多花錢👩🏽✈️。”
對於前來就醫的患者↔️😉,劉世鉞堅持一視同仁✝️。他常說📥,醫生看的是病,不是患者的身份。遇到家庭困難的患者🐈⬛🧑🏽🏫,他不僅自己慷慨解囊,還倡議同事為病人捐款。
2015年,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黨委收到了一封信,寫信的人是劉世鉞。原來,醫院領導體諒劉世鉞年紀太大,不再給他安排出診了🙋🏽♂️🩱。劉世鉞在信中寫道:“我仍有繼續為黨做點工作的能力🏂🏿👩🏿💼,我能完成門診診療工作🧑🏻🦰,能講課、能帶學生,能和眼科同道共同學習進步👨🦯。如果領導能允許我繼續工作,傳承白求恩精神,就是對我最高的待遇,也是我最大的快樂。”就這樣,劉世鉞繼續穿上了白大褂。
除了身體硬朗,精神矍鑠,劉世鉞的思想也很年輕🫴。他能熟練地操作電腦⏳⟹、手機,自己製作幻燈片,每年寫幾十萬字的學習筆記🔨。為了更好地跟國外同行交流💁,老人還一直堅持學習外語🧔🏼♂️。
2016年初,86歲的劉世鉞醞釀了一個計劃,他給在各個城市的親人打電話,召集家庭成員回到故土,為家鄉的父老鄉親義診。2016年中秋節,這個大家庭的子孫們🧛🏿♂️,從北京、雲南昆明、四川成都、山東青島等地趕赴巖良村🧑🧑🧒🧒🔵。經過半個世紀的歲月變遷,一個“醫生大家庭”已經形成🎊。家庭成員裏除了劉世鉞是著名的眼科專家,還有腎病專家、心腦血管專家、婦科醫生🧛🏽、口腔科醫生……他們把村黨支部會議室當門診室,免費給鄉親們看病。
如今,劉世鉞已離休27年,還是堅持每周六上午出診👩🏿🎨。他還帶了20多名學生🤹🏼♂️,每天忙著整理材料👱🏽♂️、寫教案。他說🧚🏽♂️:“奉獻詮釋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