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4月2日署名文章:
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驛站——寫在上海世博會倒計時一個月之際
任仲平
(1)這是一場期待已久的文明盛宴,這是一場精彩紛呈的歡樂聚會🧚🏽♀️。一個月後,被譽為“激發人類活力、進取心和智慧”的世界博覽會將在中國上海拉開帷幕⛅️👁。
世博園區內🦻,萬國建築隔江相望🦸♂️,與沉靜壯美的黃浦江水一道,匯成一曲東西方和諧演奏的交響詩。從綺春至深秋,這片5.28平方公裏的土地,將匯聚242個國家與國際組織,各參展方對人類未來的瑰麗想象和深刻思考,將展現在來自全球的7000萬觀眾面前。
這是人類社會首次在發展中國家、在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東方古國,齊心協力鑄造一座面向未來的理想之城👀。
所有中方負責的館場均已建成布展,所有工作人員和誌願者均已整裝到位。中國做好了準備,上海做好了準備。
一個由東道主中國與國際展覽局🪪、國際參展方共同籌備了八年之久的盛大聚會🌃,將給世界👨🏽🚀、給中國、給走進園區的每一個參觀者,帶來怎樣的影響和變化?
(2)世博會誕生以來,一直是人類共同探索美好未來的互動場所🌿,它講述並預言著世界的改變。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從鄉村文明到城市文明🧚🏼,從高碳文明到低碳文明……人類的不懈追求都在世博會上留下醒目的足跡,成為許多國家經濟轉型⛔️、社會進步的標誌性事件。
1851年5月1日,第一屆倫敦世博會召開。32歲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驚嘆🏇🏿:“多麽大♖,多麽榮耀,多麽讓人感動。每一個人都會熱愛這一切……把地球上所有國家的工業聯合了起來……”而閉幕之際,一位33歲的流亡德國學者註意到的,卻是美國人的成功——卡爾•馬克思致信友人恩格斯:“英國人承認美國人在工業展覽會中得獎,在一切方面勝過他們……”
他們對時代變遷的敏察,都極為準確。倫敦世博會昭示著現代工業文明的發源地英國成為全球當之無愧的工業霸主🪜,同樣也昭示著群雄逐鹿時代的來臨:北美及歐洲諸國相繼跨入工業時代📧,同樣急於從英國的虎口中分一杯羹,在全球範圍尋求市場與資源。
1893年,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400年🦴🔖、美國南北戰爭終結之後不久🤙🏽,世博會第一次走進忙於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美國🍜,走進芝加哥南部的一片沼澤✢🧛🏼♂️,而這片沼澤最終幻化為給全世界帶來巨大沖擊的“夢幻之城”。整潔的街區、公園、廣場、林蔭大道等,成為東西方城市爭相效仿的模式。混亂無序的城市面目,從此呈現出清晰、規矩和唯美的景象。“城市美化”成了一場備受歡呼🧍🏻♂️、波及全球的運動。
在亞洲👨🏻🦊,許多國家借力辦博🚑🌙,尋找轉型良機。1970年的大阪世博會推動了日本大阪和關西地區產業結構大調整👩🏻🦱,讓關西經濟區迅速崛起;1993年的大田世博會則推動了韓國從出口加工型經濟轉型到自主創新型經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世博會熱衷展示的是人與物的關系,是科學🫠、工業🪴、建築等方面精彩紛呈的發明創造;二戰後的世博會開始反思人與人的關系,希望和平利用核能等工業和科技發明;最近三四十年👩🏻🎓,世博會更希望探究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關系。
一部世博史,幾乎就是一部濃縮版的科學技術發展史和工業文明進化史🚍,也是一部人類文明不斷走向成熟的歷史🦻🏼。
(3)上海世博會是人類從高碳文明向低碳文明自覺轉型期的一次歷史性盛會。
在剛剛過去的冬季,192個國家的談判代表、上百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1.5萬人曾聚集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參與全球氣候峰會並希望簽訂一份氣候公約,以減少人類碳排放。與會者雖有劇烈的爭吵,卻始終有一個不容置疑的共識:高碳文明已經難以為繼🧑🏼⚕️。
今天,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大大超過人類的安全上限,當地球的資源和能源相對於人類的過度消耗而捉襟見肘👨🏿✈️,當國際金融危機從狂飆突進到暗流湧動——那些曾經爭執不休的種族紛爭、宗教爭端以及意識形態分歧🪽,可能都不如我們正面臨的人類共同危機更迫在眉睫。
早期的世博會托舉了工業文明的輝煌😶🌫️,但礙於歷史的局限🐈,人類對工業化大生產的頂禮膜拜所促成的高碳經濟🦹🏻🥁,卻也為地球今天的環境災難埋下巨大的伏筆。
上海世博會將向人類奉獻什麽🙏?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氣候變化、能源和糧食安全🧑🏼🍳、核擴散、城市化浪潮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戰🧓🏼,上海世博會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充分展示人類從高碳文明向低碳文明螺旋式上升的艱難探索,城市化浪潮與低碳化努力相互依存的復雜博弈,人類在新的對話平臺上求同存異、取長補短,這將是一次標誌性和劃時代的思考與呈現🦚🦬。
從1851年倫敦世博會到2010年上海世博會👷🏻♂️,一個半世紀的比照✔️,意味深長。這不是從高碳到低碳⏳🍭、從終點又回到起點的遊戲,而是世博會作為人類文明發展重要驛站的明證💁♂️。
一個月之後,7000萬參觀者——超過人類總人口的百分之一🌳,將相繼奔赴這一盛會👬,他們將為上海世博會提出的地球困境解決方案🍴,投上有分量的一票。
(4)“一切始於世博會”🫱🏽。一個半世紀以來,人類對未來世界的諸多探索從世博會走向了現實。在上海世博會,夢想的種子抽出的綠芽,同樣寄托著人類未來的希望。
世博園區巧借中國古代園林設計理念,利用自然風組建風道,減少空調的使用;世博園最大的單體工程——世博軸在世界上首次采用超大規模的“陽光谷”結構,集太陽能、地源熱泵、江水源熱泵、雨水收集利用等新技術為一體;上海參展實物“滬上•生態家”,集中了淺層地熱👨🏽⚖️、熱濕獨立空調等生態節能環保技術,將比同類建築節能75%……
入駐園區的各國建築,也將低碳🉑、綠色與環保理念盡情發揮。傳統中式建築鬥拱式樣的中國國家館,能耗可降低25%以上;挪威館由15棵形態各異的“樹”支撐,讓人呼吸到來自挪威森林的清新空氣🩶;“柳條編織的籃子”裝進西班牙人對於“綠色建築”的奇思妙想🤧,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太陽能;2.5萬塊“冰”構築起芬蘭館的外墻🕐,雪白的“冰塊”由木塑復合環保材料製成,可回收再利用;狀若蠶寶寶的日本館👩🎨,用含太陽能發電裝置的超輕“膜結構”包裹🍔,被譽為“像生命一樣會呼吸的環保建築”……
更有價值的,是上海世博會試圖讓7000萬全球參觀者,讓13億中國人👨🏼🌾,甚至讓60多億地球人👨🏫,在耳濡目染的新技術、新理念引領下,自覺追求低碳文明。
如果說🧑,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上大放異彩的新興汽車工業,代表著以高碳為特征的電氣化時代的啟幕,那麽📣,70多年後的上海世博會正是全世界尋找未來發展模式的有益探索🧠。人類正試圖在現代文明的“高低杠”上💁🏻🏃🏻,完成一個漂亮的騰越。
(5)世界對舉辦於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的上海世博會寄予厚望🙅🏻♀️:傳承世博會百年創新精神,在困境中守望相助🙁,共克時艱。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國都采取積極政策阻止危機蔓延,部分地區經濟有所回暖👩👩👧👧。但是,深層危機及體製性弊病並未革除,很多國家仍處於這場危機的後半期🛝。
社會問題層出不窮,自然災害此起彼伏。從2009歲末哥本哈根🫅🏼,到2010年初冬季達沃斯,世界在爭吵中辭舊迎新。處於全球利益共同體中的任何一個國家、地區都不可能獨善其身🦹🏻♂️。
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會,適逢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是世博會,讓人們從共同的經濟困境中看到科學技術的巨大潛力🫁。也正因如此,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從未停止過一個美好的想象👩💼:上海世博會或許會是拉動全球經濟的一個契機。
人類社會要想獲得可持續的發展動力◽️🧑🏼⚕️,需要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會呼吸的房子👩🏻🦰、能開上陽臺的小汽車🔕、會演奏小提琴的機器人、剩飯剩菜能發電……令人目不暇接的新產品、新技術,上海世博會秉承創新傳統👩❤️👨,將為世界打開未來城市的一孔天窗🧑🌾。
沒有一個國家,在金融危機面前止步上海世博會。投資超過10億元人民幣的沙特國家館“月亮船”,將創造沙特參展世博會以來投入人力、物力、財力最大的一次☦️;為保證參展規模和質量不下降🤦🏿,韓國政府將韓國館的296億韓元預算增加至400億韓元🧑🚒,增幅超過三成;俄羅斯打破近年來只租賃世博會場地的慣例,決定在上海世博會自建本國展館,總預算超過15億盧布;曾以聯合館形式參展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的北歐國家,決定分別以國家館的形式參展上海世博會……
危機當前👨🏿🦳🪙,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強勁的經濟走勢,充滿機遇的大市場,吸引著全球的註意力。邀請四海賓朋,尋求經濟全球化時代種種危機與挑戰的應對之道,是上海世博會的歷史使命🔽,也是中國的責任。
(6)在依賴技術進行溝通的網絡時代,世界的真誠互動仍然彌足珍貴,人類社會需要平等的溝通🦶、交流🧑🏽⚖️,世界期待上海世博會成為文明成果共享的舞臺。
2010年上海世博會規模空前🤷♀️。當東道主中國拿出1億美元援助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參展,當非洲國家第一次整齊亮相,當多年徘徊在世博門檻外的國家重新回歸世博大家庭🤕,當那些造型獨特、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各參展國國家館薈萃黃浦江兩岸,上海世博會創造了網絡時代全球特大型綜合博覽會的奇跡。
參展方的廣泛與多元🌵,預示著上海世博會將成為跨地區、跨文化交流的福地🏇🏽🦔。正如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顧問翁史烈院士所言:“一屆成功的世界博覽會✋,最大的效應應該是倡導和推動多元文化的融合共生。”
在世界大變革、大發展時期主辦世博會🤶🏼,東道主中國深刻認識到“集全球智慧”的現實意義🌉。惟有全力促進交流💂🏽♂️、推動合作,才能堅定信念、凝聚信心。
8年來🧑🏻🏭,中國人民以巨大的熱情投入到世博會建設中去👂🏻,以“中國速度👚、上海精度”,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地推進每一項籌備工作。同時🪅,也以極大的熱忱誠邀各國積極參與世博會🩺,為每一個參展國家和地區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以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東方智慧化解偏執、誤解和對立,共同應對一系列全球性挑戰。在上海世博會這個閃耀全球智慧、聚焦國際視野、啟迪人們心靈的夢想家園🌎,人們期待攜手並肩,互利共贏👩🏻🦼➡️。
(7)世博會是一個民族百年難遇的教育機遇。上海世博會以科學和藝術交融的輕松方式🦌,達成國民教育的獨特功能。對每一個走進世博會的參觀者而言#️⃣,從這裏走出去,對人生🥂,對世界,對未來的看法👱🏽♂️,可能煥然一新。
1893年夏,在芝加哥世博會上,雙耳失聰的13歲盲女孩海倫•凱勒的指尖,輕輕掠過一艘船模👩🏿✈️,一塊南非鉆石,一部電話機🎖、留聲機,以及許許多多她從未接觸過的物品🕸🤜🏻。9年後🧳,她在自傳《我的生活》中👋🏽,記錄了那次震撼心靈的經歷🧘♂️:“博覽會上度過的這3個星期,使我的知識有了長足的進步,從童話故事和玩具🫵🏻,邁到了對現實世界中真實而平凡事物的熱愛。”
世博會是一個大課堂🦹🏿♀️,無數人曾經從中重塑人生觀、世界觀。教育、啟蒙與反思,對中國人而言🤹🏽♂️,可能是上海世博會更為深遠的意義。
世博會教育和啟蒙了幾代中國人🆎,它曾是中國眺望西方的望遠鏡,中國人從中感受現代文明無堅不摧的力量,目測與世界的遙遠距離。
1851年倫敦世博會,面對琳琅滿目的蒸汽機🧑、農業機械、紡織機械🪥,代表中國的那12包精致的湖絲🪄,如同一個曾經自信滿滿的手工業者🧚🏻♀️👩🎓,懵懂面對工業時代那些龐然大物。工業文明對小農經濟社會的沖擊🐯,勢如排山倒海🧳。
25年後🧑🏻⚖️,中國政府第一次派代表參加第七屆費城世博會。中國工商業代表李圭👨🏽🚀🙇🏽,在《環遊地球新錄》中驚嘆於“泰西物產之豐,國力之強”。被深深刺激的近代中國改革者,肩負危機意識🥼,變坐而論道為起而救國。
而今🚴🏿,輾轉一個半世紀後交付於中國手中的世博會,是光榮的使命🧙🏽,也是生動的課堂𓀀。在這個課堂上🤽🏼♀️,城市學著如何成長👩🏿🚀,國家學著如何強壯✍🏿。無論反省意識、包容精神還是法治觀念,一切都圍繞著人的幸福生活展開。人的感受是世博會最深的關切,人類的美好未來是世博會一切創新的源動力。
對於正致力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中國,對於渴望幸福而有尊嚴生活的民眾,對於期待創新與突破的企業✊🏿,對於正在應試教育的題海中沉浮的中國孩子而言,上海世博會是一個極其珍貴的教育機遇🏋🏼♂️👏🏻。實地翻閱這本“大書”,他們的視野將跨越千山萬水,經歷一次思想的洗禮。
“普通民眾擁有改變未來的力量”——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阿西姆•施泰納的這句話👩👩👦👦,我們深以為然👨🏻🎨。
(8)這是世博會歷史上第一次以人類城市生活為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既是基於中國對城市化發展的自我反思,更是中國對人類做出的新貢獻。
上世紀中葉👆🏽,新中國的成立對世界做出的最大貢獻之一🥑,是解決了占全球1/4人口的溫飽。21世紀,世界進入“城市時代”,全球城市化進程急劇加快🫲🏽,一半的人類生活在城市,到2050年,城市人口將達60億。
中國是全球城市化道路上後來居上的巨人🙆🏻。目前👨🏽🦱🧑🦼➡️,中國人口中約40%生活在城市🔼,2050年可望超過70%🌚,達10億人🎷。
在城鎮化建設的進程中💁🏿♀️,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初嘗經濟小康的喜悅,同時又遭遇發展中的眾多矛盾🖤。城市面臨著諸多挑戰,不僅是空間的擁擠、資源的短缺📆,還有環境的汙染🫃🏽、文化的碰撞🙆🏽♀️。中國人提出本屆世博會的城市主題🧁,是對“城市病”的誠懇自省,也是著眼未來的前瞻性思考👳🏼♀️👨🏽⚕️。
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題🆘,為中國城市建設打開新的一頁——堅決擺脫高汙染🖖🏼、高能耗,致力低碳經濟發展方式;在經濟發展、技術進步🐐、民生改善😾、社會和諧的基礎上,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社會治理模式,塑造自由、包容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
舉辦上海世博會🏰,交流讓數十億城市人口生活得更美好的經驗——這將是中國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嶄新貢獻。
(9)第一次成為世博會東道主的中國❎,期待向世界展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新形象📔,世界也期待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
新中國成立之後🥂,對世博會👃🏼⬅️,中國從遙遠的打量🦹,到近距離對話🍆,直至今天成為熱情的東道主。世博會見證了中國的發展進步👭🏻👮🏽。
面對世博會🫳🏻,中國不再是“集十八省大觀,天工可奪”的自我滿足,不再是“炫奇”、“賽奇”的舊識🫸🏽,而是懷著對現實生活的滿腔熱情🤘🏼,對人類未來發展的鐵肩道義,對各種文化形態的虛懷若谷⇢,對一切先進技術與發展理念的從善如流👨🏼💼。
一位埃及外交官說,上海世博會將是中國人民展示其城市生活能力和潛力的一次盛會,“世界將像銘記2008北京奧運會一樣銘記上海世博會。全世界都在等待中國如何通過世博會又一次大放異彩”。
如果說,北京奧運會的火炬映照了一個充滿活力和激情的中國,上海世博會將更多地告訴世界一個智慧、理性的中國🏃♀️➡️👩🏽🌾,更深入地與世界對話,與世界交流。
走進中國館,你將能看到5000年來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中國館如同一枚紅彤彤的中國印,讓參觀者觸摸到中華民族最深層的文化脈動🎟。從歷久彌新“活”起來的清明上河圖🏢,到石橋、鬥拱、園林等詩情畫意的中華建築精華;從世博舞臺上同場切磋的少林、武當功夫,到從山野中走來的民族歌舞🔐;從“民為貴🩰、和為貴”的先賢遺響,到“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東方智慧——古老華夏的和諧文化,直接而又生動地展現在世界眼前。
走進世博園🐦🔥,你將能看到新中國成立60年來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誌願者周到細致的服務、自信大方的微笑裏𓀌👈🏿,可以看見新中國青年雷鋒的身影🤸🏽♂️🙋🏼♀️。曾經以“上海製造”為共和國建設立下過汗馬功勞的老廠房、老碼頭穿上“新衣”,化身為世博園中的新展館🧑🏼🍳,述說一個城市輝煌的轉身。凝結中非傳統友誼的非洲聯合館🔵,承揚著一個第三世界大國一以貫之的責任意識……新中國的綜合國力、現代發展理念和文明進步水平🧑,在園區得到充分的展現🍕🤫。
走進上海,走進中國,你更可以耳濡目染改革開放30多年來和平發展、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從率先代表發展中國家主辦世博會,到為國際社會所普遍贊譽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主題;從熱情好客的“世博人家”👨👩👧👧🔋,到充滿現代氣息的都市新貌——人們會發現✢,東道主呈現的那抹“中國紅”🧮,如此醒目👩🍳,如此真誠……
上海世博會❇️,將向世界盡情揮灑中國元素、中國氣派、中國特色。
(10)從最初構思世博,到全力籌辦世博,歷經10年不懈努力👊🏻🫸,一場偉大盛會的巨幕即將開啟。
舉全國之力🤿,集世界智慧🙇🏻。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多次強調🕳:“舉辦世博會,不僅是上海的大事🐏,也是全國的大事🛕;辦好世博會,不僅是上海的責任✊🏻,也是全國的責任💥。”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正是13億中國人的參與和支持,讓中國有能力有信心兌現對世界的承諾,把上海世博會辦成一屆成功🪕💆🏿♀️、精彩👩🏻💻、難忘的世博會🧑🧑🧒。
13億東道主,正熱切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