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朋友圈裏發自拍說感覺自己萌萌噠,他回復眼睛這麽大是不是ps過的🤌🏽👩🏽;你發一張你愛豆的照片在微博,他評論不會吧難道只有我一個人覺得他很醜嗎♢;你說今天去吃火鍋吧,他說昨天有人吃完火鍋拉肚子了;你說東🍹,他不假思索地說東是錯的,西才是對的。不得不說這種人非常成功地沒有讓你的話掉在地上沒人接⏮,但是你再想把對話救起來就很難了👰。
這樣的人大多數被打上了“低情商”的標簽👩💼,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恰當🎋。我們通常說的情商在心理學中是情緒商數的簡稱,高爾曼認為情商至少包括五個方面的能力🥨🚑:認識自身情緒、妥善管理情緒、自我激勵、認識他人情緒和人際關系五方面的能力🙎🏼。這些人對自身情緒的處理可能並沒有問題😯👨🏿🦲,因此🔨,直接將“低情商”的標簽貼在他們身上是不恰當的。這些人的存在🤷♀️,催生了另外一個概念,那就是KY。
KY是什麽🧘🏿♂️?
KY源自日語,取的是“空気が読めない(發音KuuKi ga Yomenai 直譯為‘不會讀取氣氛空氣’)”的第一個字母,意思是沒眼色🛞🛀、總是說不合適的話、不會按照當時的氣氛和對方的臉色做出合適的反應⛑️🥚。KY其實更多被用在飯圈裏,比如屏幕上明明出現的是這對CP,有人偏偏要一直在彈幕中說另一對CP的事情,就會被大家認為是KY。
為什麽KY讓我們如此討厭🕵️♂️📀?
其實KY並不是直接對我們進行人身攻擊,但是為什麽我們還是很討厭這種行為呢🧑🏻🎄?有一部分的原因是我們都在意自己的自我價值,也就是對自己“是否有用”和“有多有用”進行的判斷,而世俗社會中,我們的判斷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他人和社會是否認同我們。當社會與他人對自己的認同程度和我們對於自己自我價值的預期不相符,會使我們產生一種更糟糕的情緒。
KY使我們討厭不僅僅是因為我們的觀點被反駁了,讓我們感覺自己的自我價值很低,還因為KY往往“停不下來”啊!KY似乎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通常出現在特定的人身上(下文中將經常做出KY行為的人稱為KY們)✊🏻,而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別人產生了什麽影響🤷🏽♀️。這樣看來,KY似乎是一種堅不可摧的討厭行為,而KY們就成了一群惹人討厭的人。
那麽我們怎麽面對KY們呢?還得先從KY出現的原因開始分析🧑🏽🚒。
KY們是如何成為KY們的?
我們生下來之後,對世界最直觀的感受是來自我們自己的五種感覺🍲:視🐕🦺🚂、聽🍽、嗅、味、觸🌉,我們最開始形成的概念都是圍繞著自己產生的👨❤️💋👨。因此便產生了自我中心這一概念🍶,它最早被皮亞傑用來描述兒童心理特點👩🎨𓀙,他認為,嬰幼兒並不能明確區分自我和外部世界,而把每一件事物都與自己的身體聯系起來👩🏿⚕️。(有關兒童自我中心的內容,請參見過往文章🙊,仗著年紀小,所以欺負你? | 熊孩子表示他也很委屈)
與兒童的自我中心不同,青少年的自我中心的概念由Elkind提出↙️,主要體現在假想觀眾和個人寓言兩個方面。青少年意識到別人也有他們的想法,然而青少年預期中他人的想法是與自己相關的🤵🏽♂️,所以他人是青少年眼中假想的觀眾。而個人寓言指的是青少年相信自己的情感和經歷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故事”🫘。KD Frankenberger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假想觀眾和個人寓言是會延續到成年早期的🧜🏿♀️,因此成年人也可能會在不合適的場合說出讓人尷尬無比的話,在別人剛分手的難過的時候使勁在ta面前秀恩愛👱🏼。
其實人人都會經歷自我中心的階段🌄🔕,但是有一些人盡管覺得別人可能在註意自己↗️,盡管覺得自己的經歷是獨一無二的,也不會選擇反駁別人來證明別人都是註意自己的、證明自己是獨特的。而另一些人們,就成了我們所說的KY們。有些年輕的KY們習慣了用這種方式來吸引別人註意力,久而久之,變成了頑固的KY們。
很多心思敏感的人看到這裏會回想自己平日的種種行為🧘🏻,越想越覺得自己被別人討厭了。在這裏小編提出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翻看你最近三天的聊天記錄或者朋友圈中評論別人的話,如果有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在反駁別人的話,那麽你確實是KY們的一員🕙🫷。
如何變得不那麽討人厭🧑🏿🎤?
第一,在反駁之前仔細想想是為了反駁的內容而反駁,還是為了反駁而反駁🤣🏠。也就是說自己到底是“刷存在感”👨🏿⚕️🧝♀️,還是因為自己真的不同意他的觀點⛹🏻♂️。一般情況下,脫口而出的反駁通常是為了反駁而反駁,有的時候是邏輯非常不嚴密的,在交談過程中自己也能感受到這種不嚴密🦔。
第二🍰💀,試著去順著別人的思路思考,看看別人的觀點是否有他考慮的因素。就比如有人發了他愛豆的照片,絕大部分的原因是因為他喜歡👩🦲。這時你若是不管不顧地評論他愛豆醜,可能真的沒有從別人的角度考慮🙌。
如果你不是KY們的一員,但是確實被KY們的行為困擾👯♂️,不妨在留言區小小地吐槽一下,或者你身邊有KY“患者”,也可以試著把這篇文章轉發到朋友圈,提醒一下他……
雖然他很有可能意識不到他就是KY們中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