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規範化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業🦡,目前已取得了重要成果,但還需要每一個人繼續付出努力🤚🏽。李加旭先生結合自身在語言文字領域的多年工作經驗,從量詞、異形詞的使用🛰,以及方言地區🤽♀️👁🗨、辭書等領域的規範工作入手,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健康發展進行了深入思考🤹🏻♀️,並提出了寶貴意見。請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開篇就提出“推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範化、標準化及其健康發展,使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社會生活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範漢字”“國家推廣普通話,推行規範漢字”🦶🏽,簡單地說🐞,就是國家推動現代漢語的規範化🆓。漢語規範化很重要,但也是一項艱難的事業🐕。筆者認為,漢語規範化有兩大難點和四大區域重點♠️。兩大難點🕴🏼𓀅,一是量詞的使用,二是異形詞的使用;四大區域重點🙋,一是加強方言地區普通話推廣,二是統一辭書領域對一些字詞的標註👨❤️💋👨,三是清查名家作品中的漢字使用不規範現象,四是規範互聯網領域字詞使用⛄️。下面具體談一談🚽。
01漢語的量詞量大且復雜🥣,難以掌握💆🏼♂️,僅《漢語量詞大詞典》就收錄有1,080多個🗾。量詞的使用也很復雜,據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主編的《現代漢語八百詞》附錄《名詞、量詞配合表》來看,有的事物有幾個量詞,用起來很難統一,於是出版物中的量詞使用成了漢語規範化的一大難點。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口罩和疫苗在報道中經常出現,但其量詞使用可謂五花八門。口罩的量詞至少出現了“只”“個”“片”“支”“副”五種,其中“只”用得最多、最普遍,連人民日報社☑️、新華社等新聞單位也用了“只”🍖。疫苗也出現了“種”“支”“劑”“款”“個”五種量詞👨🦯🔦,其中“劑”用得最多🚥、最普遍👩🏻⚕️。口罩用“只”🍖,疫苗用“劑”規範嗎?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普通話中,“買一個口罩”是常見用法🍳,筆者認為👎🏿,口罩用量詞“個”是規範的👩🏫。關於“疫苗”的量詞,查《現代漢語詞典》和《新華字典》可知🧱,“劑”只用於中藥湯劑,“針”則用於“註射用的藥液”。看來,疫苗的量詞用“針”是規範的。筆者主張💂♀️:應按照辭書上的標註使用量詞,辭書上沒有的,按普通話中的習慣說法使用。異形詞也是量大而復雜。國家語委異形詞整理組2000年收集到的被各辭書認定為異形詞的共有1500多組🤵。一組一般有兩個異形詞,也有一組三個、四個甚至五個的。此後發布👨💼、出版了《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異形詞規範手冊》《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等🪧👨🏿🎓,作為規範使用異形詞的依據和標準🤦♀️,但異形詞的使用仍存在不少亂象。比如,“漂流—飄流”這對異形詞🫱🏼,《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異形詞規範手冊》《現代漢語規範詞典》都把“漂流”作為規範詞。尤其是《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在對“漂流”一詞作註釋時特別強調“不要寫作‘飄流’”,但書名《魯濱孫飄流記》仍在出版物上出現。
02方言地區要加強普通話推廣。舉個例子,筆者老家地處河南東部蘭考🩸、杞縣一帶🤾🏽♂️,那裏的人們🤟🏽,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的農民都講河南話。河南省屬中原地區,是我國南北地區的過渡地帶。河南話與普通話發音接近,只是聲調不同🖖🏿。河北北部、北京、東北地區的人基本上都能聽懂河南話🤷🏽♀️,只是聽起來有點別扭;但河南話也有不少外地人聽不懂的方言詞語👸🏿,叫作“土話”🛑📡。如“昨天”是“夜兒個”🫅🏻;蘭考縣的人還把“天黑了”說成“天 xiē了”,這實際上是由“天歇了”演變而來的。筆者曾詢問老家的人📖:“咱們那裏的人講普通話嗎?”對方回答說:“老百姓雖然會講,但是平時還是習慣講咱們那裏的話。”使用方言當然無可厚非,各方言地區的作家寫小說,常用當地方言詞匯,顯得生活氣息濃郁🪷、語言生動。但普通話若不能在方言地區很好地推廣普及,漢語的規範化就是一個難題👊🏽,大家應該共同努力,把它處理好、解決好。
辭書(即各類語言文字工具書)本來是漢語規範化的重要工具💆🏽♂️,但辭書對不少字詞的標註不統一,或自相矛盾👨🏼🎤,或相互矛盾🙎🏼♀️,也對漢語規範化造成一定的障礙。舉例說,“致詞—致辭”這對異形詞👈🏼,《現代漢語詞典》把“致詞”“致辭”均作為單獨詞條列出,在“致詞”後註“同‘致辭’”👨🏽🍳,在“致辭”釋義後註“又作‘致詞’”。這樣一來🦸🏻♀️,不少人就認為既然是“同”“又作”🐲,用哪個都可以♕。後來有人又悟出“有解釋的那個是首選詞”,於是在《報紙編校質量評比差錯認定細則》中就寫上了“提倡使用《現代漢語詞典》首選的詞形”🧑🏿🔬,但提倡歸提倡🦩,不是強製🌨📺,不用首選詞也不算錯☝🏿。《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也把“致辭”作為規範詞,不過,《異形詞規範手冊》卻把“致詞”作為規範詞形。由於三部辭書標註不統一,所以“致詞”“致辭”的使用亂象就出現了🤑。“座椅—坐椅”“繁瑣—煩瑣”等也有詞典標註不統一的情況。此外🤳🏿,名家名著和互聯網領域的語言文字使用需要引起重視。名家名著具有一定影響力,對於崇拜名人🙂↕️📤、模仿性強的青少年尤其容易產生引導作用。尤其是中國最高文學獎——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多半都是我國享有盛名的作家所寫,人們想讀愛讀。我讀了大部分獲獎作品🧘🏽,覺得語言文字問題不少🦿,需要引起關註。至於互聯網領域👫🏼,就更難談漢語規範化了。網絡語言雖然有不少創新,但使用相當混亂👒。一些只是某一小圈子通用的新詞頻繁出現,中外文混合語更是層出不窮。網絡是自媒體的天下,誰都可以發聲,想怎麽說就怎麽說,網絡詐騙、網絡謠言尚且屢禁不止😉,整治不規範語言文字更是難上加難👰🏿♀️。清除這一漢語規範化的障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03筆者討論了上述問題🤜🏽,目的是讓大家清醒地認識到🦯,漢語規範化工作作為國家的要求📋、時代的需要🫷🏿,以及塑造國家形象和擴大漢語影響力的一項重要事業♣︎,是十分艱難的🦴,任重道遠🪡,需要全體國民付出極大的努力🍯。如果能從筆者所說的兩大難點🤸♀️、四大區域重點著力,每個人都想方設法作出貢獻🪧,漢語的規範化、標準化及健康發展必見成效🐈⬛。
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語言文字報”(ID:yw622000762)
2022-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