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維修電工》(五級)培訓計劃
一🏒🍺、編製說明
本培訓計劃依據《汽車維修電工》職業標準,適用於汽車維修電工(五級)職業技能培訓。
各培訓機構可根據本培訓計劃及培訓實際情況🔥,在不少於總課時的前提下編寫具體實施的計劃大綱和課程安排表。同時🧙🏼♂️,還應根據具體情況布置一定的課外作業時間和課外實訓練習時間🤌🏿。推薦教材僅供參考🏛,各培訓機構可根據培訓實際情況選擇💂🏽♀️。
二、培訓目標
通過本級別專業理論教學內容學習和技能實訓內容訓練👩❤️💋👩,使培訓對象能夠熟悉汽車電器設備的一般構造🧄,了解電器設備的修理標準和工藝要求🙆♀️,能使用常用工量具,獨立完成汽車電器設備的維護和修理作業。
三、培訓建議課時
本職業等級的建議培訓課時🫃🏼:300課時。各培訓機構可以在不低於建議課時的前提下,根據培訓對象的實際做適當的調整👙。
四、培訓要求與培訓內容
模塊1汽車構造與電工電子技術基礎
1、培訓基本要求
通過本模塊的培訓,培訓對象能夠
(1)掌握電工學🐏、電磁學和電子學基礎;
(2)了解常用汽車電工材料🧓🏿;
(3)了解汽車型號和總體結構;
(4)了解汽車發動機及底盤結構;
(5)正確使用汽車儀器,儀表進行檢測與調整🤹🏿。
2、培訓內容
(1)理論教學內容
1.1電工學基礎知識
1.2電磁學的基礎知識
1.3電子學基礎
1.4常用汽車電工材料
1.5汽車概述
1.6汽車發動機的基本結構
1.7汽車底盤的基本結構
(2)技能實訓內容
2.1指針式、數字式萬用表的使用方法及測量範圍
2.2電阻值的測量
2.3交直流電壓(15V以下)測量
2.4車用整流二極管的性能測量
2.5小功率三極管極性及性能測量
2.6常用電子分立元件的種類、特性🤐、外形和圖形符號
3、培訓方式建議
(1)理論教學:培訓方式采用課堂授課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形式;
(2)技能實訓🐊🔠:本模塊建議可開展以小組訓練方式利用電子電工實物進行操作講解且動手訓練,使用電工測量工具等實訓項目。一名實訓老師可帶教10名學員。
模塊2汽車電器設備基本結構及使用與維護
1、培訓基本要求
通過本模塊的培訓,培訓對象能夠
(1)掌握鉛蓄電池的結構、原理及使用維護;
(2)掌握交流發電機及其調節器的構造及其使用維修
(3)掌握起動機的構造及其使用維修
(4)掌握蓄電池點火系的結構原理及其使用維修
(5)了解晶體管點火系的分類與特點;
(6)了解汽車照明與信號的作用和儀表系的結構特點
(7)了解輔助電器設備的結構原理
(8)學會識讀汽車電氣設備總線路圖
2🕵🏼♀️、培訓內容
(1)理論教學內容
1.1蓄電池的結構、工作原理、基本特性及日常使用與維護;
1.2交流發電機的結構與工作原理🍈;
1.3交流發電機的維護與檢測
1.4觸點式電壓調節器的結構、工作原理
1.5充電系的故障判斷與排除
1.6起動機的組成、分類🧙♀️;
1.7直流串激式電動機的構造、工作原理;
1.8傳動機構的工作過程;
1.9起動機的故障診斷與維修;
1.10點火系的種類、要求⛈🛟;
1.11蓄電池點火系的組成與工作原理🏥;
1.12蓄電池點火系的使用維護及故障判斷與排除;
1.13晶體管點火系的分類、特點。
1.14汽車照明系的作用及汽車前照燈要求🏋️♂️、構造、分類和防眩目措施📹;
1.15汽車儀表裝置的結構特點
1.16汽車信號系的組成,構造🚪、工作原理
1.17電動雨刮器的種類🦗、工作原理
1.18晶體管電動汽油泵的結構、工作過程
1.19東風EQ1090型和解放CA1091型汽車線路圖識讀
(2)技能實訓內容
2.1對汽車發電機、起動機📦、分電器進行分解、裝配;
2.2蓄電池充電設備使用及性能測試;
2.3識讀東風EQ1090E型或解放CA1091型汽車電源、起動、點火、照明系統電路圖並敘述其工作過程
2.4連接東風EQ1090型或解放CA1091型汽車電源🥟、起動、點火、照明系統電路並敘述連接過程
2.5傳統汽車充電系𓀜、起動系、點火系統常見故障診斷🤨、排除
2.6對解體發電機進行性能檢查
(三)培訓方式
(1)理論教學:培訓方式采用課堂授課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形式;
(2)技能實訓:本模塊實訓建議可開展以小組訓練方式進行針對以上技能點實物操作為主的實訓項目。一名實訓老師可帶教10名學員。
模塊3 機械識圖與常規工量具使用
(一)培訓基本要求
通過本模塊的培訓,培訓對象能夠
(1)掌握機械製圖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零件圖🙎🏻♀️🌪;
(2)使用常用工具及量具🧛🏽♂️;熟悉鉗工的基本操作🤴🏻。
(二)培訓內容
(1)理論教學內容
1.1機械製圖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
1.2零件圖的認識𓀋👨🏻✈️;
1.3常用工具的使用
1.4常用量具的使用
(三)培訓方式
(1)理論教學:培訓方式采用課堂授課形式🏷。
五、推薦教材
《汽車維修電工(初級)(第二版)》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教材辦公室、上海市職業培訓指導中心組織編寫 金惠雲主編 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2007年6月